您好,欢迎您访问湖南省上市公司协会网站!
用户名: 密码: 找回密码
主办:湖南省上市公司协会
搜索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会员动态 > 阅读文章

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:数字化焕新工程机械 农业机械换道超车

阅读次数:346来源:发布时间:2023-04-06 15:24:13【字体      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 李永华 湖南长沙报道
“数字化转型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端对端打通之后,中联重科的经营质量实现非常大的提升。”
“在欧美以外的市场,中国工程机械对欧美日品牌快速替代的态势正在形成。2021、2022年,我们的海外收入实现了连续两年翻番,今年还要争取翻番。中联重科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,把工程机械这个周期性帽子摘掉。”
“中国这么一个农业大国,土地辽阔,而且面临着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减少的压力,农业机械是实实在在要发展,今后要花一半的精力做农机,实现超常规、跨台阶的发展。”
中联重科成立于1992年,是从国家部属科研院所转制而来的企业,也是A+H股的上市公司,形成了工程机械、农业机械和智慧农业、建筑新材料3大板块的产业格局;建成8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,培育4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、2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、1个国际标准秘书处(ISO-TC96)。
带领中联重科走过30来年,中联重科董事长、党委书记詹纯新在接受《中国经济周刊》独家专访时透露了中联重科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
(中联重科董事长、党委书记詹纯新)

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
已建成的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,可实现每六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。在这里已经全面应用智能排产、工业AI、数字孪生、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,从备料到焊接、机加工、涂装、装配、调试全方位全流程智能制造。
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的“挖掘机械智能制造示范工厂”只是中联重科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。除了挖掘机,这里每20分钟可下线1台混凝土泵车,每18分钟可下线1台起重机,每7.5分钟可下线一台高空作业机械。
2019年初,中联重科开始在湖南湘江新区建设智慧产业城。这是其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,共布局8个灯塔工厂、300多条智能产线,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、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。
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说,今年,“一波又一波的客人到智慧产业城参观。我们的数字化、智能化程度之高,让很多人大吃一惊,客人们直观感受到产品质量和性能都得到大幅提升。”
然而,外界可能未曾注意的是,中联重科是在其最艰难的阶段做出了“All in” 数字化转型的决定。
“2014年以来,中联重科开始做企业数字化转型,调动全公司资源,全力以赴,实现从研发、供应链、制造、销售到服务的端对端数字化转型。”詹纯新说。
2014年,正是我国工程机械上一轮周期低谷。2017年,詹纯新在接受《中国经济周刊》专访时曾说:“2013年,市场在下滑,人们还没有足够的认识。2014年,所有的问题都开始显现。”
2017年,詹纯新表示,为走出行业低谷,“从2014年开始,中联重科开始去杠杆、去产能、去库存、降成本、补短板。”
数字化正是其补短板的核心。然而,在下行周期时大转型、大投入,需要顶住不小的压力。詹纯新坦言,“这些年,我们数字化转型投入很大”,光是1000多名工业互联网工程师每年的工资就很可观。而且,这种投入一两年可能都见不到效果,需要持续的投入。
连续近10年的数字化转型之后,詹纯新介绍,目前,中联重科已做到企业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,实现精细、精准、精明、精益的科学管理。
比如,中联重科的研发数字化平台,以产品数字孪生和智能制造数字孪生为核心,400多款产品在平台上研制,研发周期缩短25%以上,工艺设计效率提升50%以上。
2022年10月31日,工信部公示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,在首次提出的“数字领航”方向,共有8家装备制造企业入选,其中就包括中联重科。
资料显示,“数字领航”的目的是打造一批技术实力强、业务模式优、管理理念新、质量效益高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。
数字化不仅提升了企业科学管理水平,还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。詹纯新表示,在数字化管控全面打通后,前后对比,中联重科季度营收的盈亏平衡点大幅降低。
这是什么意思呢?詹纯新阐释,简单来说,就是原来一个季度可能要做到上百亿营收规模才能实现盈亏平衡,现在可能只需要五六十亿元就能做到盈亏平衡,相当于大幅提升了盈利能力,也提高了抗风险能力。
更重要的是,即便面对国内的工程机械市场波动,数字化提供了熨平周期的法宝,“我们基本上年初就能比较精准地算出年底的经营指标”,詹纯新说,“这就是数字化转型带给企业真正的企业高质量发展。”
海外市场连续2年翻番之后,今年还要力争翻番
“在欧美以外的市场,中国工程机械对欧美日品牌快速替代的态势正在形成。2021、2022年,我们企业的海外收入实现了连续两年翻番。”詹纯新说,走出去,市场空间巨大,今年海外收入还要力争翻番式增长。
近几年,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出口形势持续向好。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2021年、2022年,工程机械出口分别同比增长62.3%、30.2%。
詹纯新告诉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,今年一二月份,国内工程机械市场比较低迷,但各企业的出口在增加,“出口现在反而开始当家了”。
多重动力推进海外市场高增长。
今年3月,中国工程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曾表示,中国的工程机械在国内经过几十年的打拼,各种工况条件都碰到过,很多装备都能够满足需要,经过中国市场考验的工程机械将来在国际上一定能够大显身手。
中联重科分管海外业务的副总裁王永祥认为,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实际上是展现中国供应链优势的典型代表。同样性能或者性能更好的产品,成本、售价往往可能比欧美产品更低,产品竞争优势显著。
孙昌军则认为,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之所以能在海外市场披荆斩棘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字化转型之后,产品技术水平和性能赶超海外龙头。
企业自身的海外体系建设同样重要。詹纯新介绍,过去,中联重科在海外没有建立很好的体系,不少国家的海外经理都是中国人,往往是在海外工作一两个月,“一看签证时间到了就需要回国”。
现在,中联重科实施的是本土化战略,“国际化运作体系在改变,我们光外籍员工的销售队伍就有1400多人,熟悉当地的文化,当地的市场”,詹纯新说,“我刚才就批了一二十个外籍员工入职。”
更大的推动力来自国家战略。詹纯新介绍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工程机械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。
2022年,我国工程机械向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出口合计189.64亿美元,占全部出口的42.8%,同比增长32%。向金砖国家出口73.01亿美元,占全部出口额的16.5%,同比增长55.5%。
相对于国内市场,海外工程机械市场的蛋糕要大得多。王永祥说,目前,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容量大概占全球市场的1/5,这说明海外市场还有非常广阔的市场需求。
苏子孟表示,2022年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收入相当于我国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约30%,今后还会提高,因为中国的工程机械不仅仅产品好、技术先进,服务也是全球最好的。
海外收入快速增长,在公司的营收占比自然随之提高。詹纯新指出,过去,市场一般认为工程机械是周期行业,基础设施投资大,房地产市场好,工程机械就好,反过来也一样。随着海外收入的快速增长,“能够比较好地平抑周期”“中联重科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,把工程机械这个周期性帽子摘掉。”
花一半精力做农机,新能源、新数字+农机,实现换道超车
2014年,中联重科收购奇瑞重工,进入农业机械行业。
历经8年,中联农机的表现难说亮眼。进入2023年,詹纯新透露,他将直接负责农机板块,而且要“花一半精力做农机”,一定要把农机做上去,而且是超常规的发展。
农机的重要性,从其连续多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就可见一斑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,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,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、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。
3月28日,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要求,大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、提升农机作业质量、支撑粮油作物单产提升。
现实却是我国农机产业整体呈现散而弱的格局。约翰迪尔、凯斯纽荷兰、久保田等国际化农机巨头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。
詹纯新说:“中国这么大的市场,没有像工程机械一样发展出一个在全球排名前几位的企业,大量的大马力拖拉机、大型收割机都还是靠进口。我认为,这对中联来讲就是一个值得去拼的产业。”
做大做强农机板块的决心还来自于中联重科要主动承担的使命。詹纯新表示,现在,农村人口逐渐减少,老龄化越来越严重,种地的人越来越少,农业机械就变得很重要。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,那么,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,农机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举足轻重。
然而,农机难做、难挣钱,几乎是行业共识。对此,詹纯新有着清醒的认识。他说,比如,技术难关上,“大马力拖拉机几十个档位,国内现在还没完全掌握它的变速箱技术”。
詹纯新的对策是,在以新能源、新数字等新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下,利用我国在电池电机、工业互联、人工智能、5G通信等领域已经形成的新的技术产业优势,加速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农机装备,突破传统技术不足的瓶颈,实现换道超车。
中联重科副总裁、中央研究院院长付玲介绍,2022年,中联重科实现了“电芯—模组—电池包—底盘—整机”“加氢—储氢—氢燃料电池—底盘—整机”“电池—电驱—电传—电控—底盘—整机”的3个全面打通,打造了从零部件到整机、硬件到软件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产业通道。
詹纯新表示,今后做农机,就是要靠工程机械这个“智能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”体系,迅速地把农机做起来,不仅是大农机,还有山地小农机,各种产品都要加快开发,从农机装备端到生产应用端,再到管理平台端,实现端对端的打通。
“依靠现在的研发制造队伍和体系,中联重科发力的时候,不会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,而是超常规的、跨台阶的发展。”詹纯新对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说。

(来源:《中国经济周刊》)

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
  • 上一篇:郭树清:上市公司要积极回报投资者
  • 下一篇:爱尔眼科入选“2022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”